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来看关于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你得有羞耻心。就是孟子说的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非人也。你得明白这个耻心,不是说你没耻心,谁没有羞耻感呢,对吧。

王阳明说的一个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王阳明说,“哎,你把外套脱了吧”。咔咔咔,江洋大盗把外套脱了。“啊,天这么热,把裤子也脱了吧”。行,咔咔咔,江洋大盗把裤子脱了,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说“把内裤也脱了吧”。江洋大盗说,“那不行,这个不能脱”。王阳明说,这就是你还有良知,你还有羞耻之心。谁没有呢?谁都有。

这个羞耻之心意味着什么?比如你很生气,你不明白,如果你不把生气释放掉,生气会让你的人生走下坡路。你不明白这个,所以你对这个生气,你可能无所谓,你可能觉得不就是生生气嘛。可能你很羡慕、很嫉妒,你不明白这个羡慕、这个嫉妒会让你人生走下坡路,所以你一如既往的去羡慕、嫉妒、恨,是你不明白这个羞耻心。

所以跟大家要讲明白:人欲、人心、情绪,就是王阳明讲的乌云,它会遮蔽良知。太阳就是良知。你的人生如果就像现在外边的天,阴雨,不是说太阳不见了,或者说阳光减少了,而是乌云把阳光遮蔽了。如果你想让自己每天都活得阳光灿烂,你就不能有乌云;如果你人生每天都是乌云密布,你每天都见不到阳光,就要把这个乌云给它去掉,而这个乌云就是情绪、就是信念。

原文: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袁了凡说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你就想想古代的圣贤,孔子、孟子、老子、悉达多……我们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是百世可师?而我就是一抔黄土、一副臭骨头、死后就是一堆骨灰,啥也没有呢?

这个就不是一般人会想的了,就是像袁了凡这种读书人,他才会有这种想法,一般人不会想,对吧。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要朝着孔孟,朝着王阳明这个境界去迈进。跟大家讲,不是朝着陈婉芬、嵇龙生、马云……或者说哪一个企业家,这些人以后都是过眼云烟。我们真正学的就是古之圣贤百世可师的这些人。

所以我们要学就学经得起时空验证的,2500年了,孔孟、老庄、佛陀、六祖,他们依然被我们后世给景仰、给研究、给学习,那就是经过时空来检验的。

那你呢?你不能像圣贤一样,你就会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你就会被红尘给污染,被情绪给左右,你的行为啊,就不义之行嘛,就是知行不合一,所有的行为出于人欲,你还以为别人不知道。我们已经说了,天知、地知、鬼神、良知都知道,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天就像一张网,你看不到,但是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你说,这个人一直作恶,他怎么一直到他快死了还没报应呢?因果通三世,他下一世一定会遭受的,你不用担心。沦于禽兽,就是良知不光明,就是禽兽不如,就没有慈悲心、没有恻隐之心嘛,禽兽不会有慈悲心、恻隐之心嘛,但是人会有。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袁了凡说这是最可耻的。

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袁了凡引用了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就是羞耻心对一个人是极端重要的。孔子说了一句话叫“知耻近乎勇”(出自《中庸》)。什么叫勇敢?“知耻”,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孟子说“知耻”,“耻之于人大矣”。所以如果你不懂得“知耻”,“知耻”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改过,你不懂得“知耻”,你的无从改起,你也不会去格物致知,这个就是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就是情绪,这是改过之要机,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跟大家讲,你要做格物致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觉察这个情绪,去格物致知,就是在“知耻”。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