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

来看第二个,要发畏心,要有敬畏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认为没有报应,你认为人死如灯灭,就是一抔黄土,那你不会有敬畏心。你觉得这一辈子你不捞,你不亏了嘛!你再为非作歹、你再去作恶,最多是法律的惩罚。你如果没有逃脱法律的惩罚,那你倒霉;你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哎呀,你侥幸,这些东西能让你享受啊、挥霍呀。因为你觉得宇宙茫茫,你这个渺小的存在,马上就归于尘土,这一辈子不捞,干嘛呢?无所畏惧嘛,但当你知道你是在轮转的,就轮回啊,你就不会了。

我们还说一个,就是关于生死啊,真的有生有死吗?还用那个很浅显的物理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我没背错吧,有高中生在是吧,我没背错吧,能量守恒定律。

你是什么?你是能量啊,难道你不是能量吗。你是能量,那你不会凭空产生,你也不会凭空消失,你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也就是我一旦存在,我将永远存在。对吧,那你说,人有没有来世呢?你自己体会吧。

所以当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会有敬畏心。因为你不是为这一世而活了,你要考虑的不止是你这一生了,是生生世世了。

 

原文: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就是我们说的“道”一直都在。你不用天地,不用鬼神,你用“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浑然一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道”,你欺骗不了它的。一切都是“道生之,德蓄之”。道给你生发,但什么把它给养大呢?用“德”。你有德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良知光明的人。这都是《道德经》里的话。你说老子《道德经》是封建迷信?他是骗你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把《道德经》都撇了。现在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经》,都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这是老子讲的。所以鬼神难欺、“道”难欺。

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你每一个微小的恶念,都分毫不差的反馈给你。你说这个恶念很小,欺骗不了天地鬼神、“道”。所以为什么要觉察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为什么王阳明讲“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就是一个不善的念头都不能在心里。

怎么能做到呢?首先你要做到的就是无念。凡所有念,皆是虚妄。我活在觉照当中。其次,你要做格物致知。虽然你有很多的恶念,但这个恶念,我们讲种子法则的时候讲过,它如果背后没有强烈的情绪,它通常不会显化。

什么会显化呢?伴随着强烈情绪的这个恶念会显化。所以,你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情绪!因为情绪是最障碍你的。比如,你现在起一个念,你说我好笨呀、或者我好傻呀,这是一个不好的念,可是你没有情绪,它不会障碍你,或者不会障碍你那么大。但是如果一件事情让你起情绪了,你不把它释放掉,它会对你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要为自己负责,你不要觉得别人看不见,有天地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降百殃,你人生就遭遇很多的磨难嘛,损失钱、得疾病、损失健康,损失情感……等等,或者债务纠纷。

轻则损现福。《积善之方》里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叫张畏岩的儒生,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冥司拿要中皇榜的名单给他看。他就问,为什么中间缺了这么多行呢?冥司的工作人员说,这些是本来应该今年金榜题名的,但是他过往这3年行不义,所以从名单中划去了。这叫损现福,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本来命里是能考上985的,可是你因为损现福,考了二本。你也不觉得不好啊,你觉得好歹我有大学上了。你也觉得我也没负债,也没落榜,可是本来你的命是985,你把这个命改的已经跑了。

所以降百殃损现福这两个我们都不想要,我们都希望像袁了凡一样越来越好,那你的每一个情绪,你必须觉察,你每一个信念都不能相信。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