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理念,但为何做不到?

此念课堂 2023-10-11 11:41:41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导读

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是家庭教育中父母感到最头疼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交流时的冲突变得频繁,在沟通时,孩子或顶嘴、或沉默、或紧闭房门拒绝交流……

想要解决家庭中的沟通困境,亲子间的相处隔阂,父母需要先切身体会到,好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良性的对话可以怎样激发彼此的状态、想法与潜能,能带来怎样友好、温馨、有爱的氛围。

这也是教练对话被广泛用于家庭关系领域的原因—— MCC,Master Certified Coach,即“大师级教练”,被称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管理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企业领域、专业领域、个人成长领域、家庭与关系领域,通过对话咨询,启发个人成长。

我们邀请了国际MCC大师级教练贺拥军(Jeff)老师,与我们分享如何成为教练型父母。

Jeff

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理念,但为何做不到?

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大师级教练(MCC)

过去8年,

通过超3000小时的1对1教练对话

有效支持到不同客户不同的话题

具有丰富的教练对话经验

01

家庭教育中的沟通困境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和孩子沟通为什么这么难?

父母孩子之间,一言不合就闹得鸡飞狗跳,到最后,其实彼此心里都很难受。

这就像一个困局:孩子想说的时候,家长不知道如何听,结果慢慢孩子不想说了,又轮到家长想说,但这时,孩子也不愿听了。

根据调查显示,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是家庭教育中父母感到最头疼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往往还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愈发严峻。

孩子与父母交流时的冲突变得频繁,在沟通时,孩子或顶嘴、或沉默、或紧闭房门拒绝交流……这种对沟通的拒绝,比比皆是。

但是在对青春期孩子的访问中,会发现孩子并非不愿与父母交流,而是反感父母在聆听他们心声时的态度与回应。

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进入了一种,既渴望独立,又希望有所依恋的状态:他们确实不愿事事与父母沟通,但内心依然希望父母听到自己的心声,得到父母的支持。

很多父母,在意识到问题后,也并非无心改变现状。他们会研究各种教育理念、沟通方法,道理全都明白,但不知怎么落实到与孩子相处的日常里,于是往往依然改善甚微。

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理念,但为何做不到?

如果人无法活出真我,人与人的相遇,便无法真实,那“沟通”方法便会沦为操控与算计的工具。

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理念,但为何做不到?

——《非暴力沟通》

家长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教育理论,但如果只是想用方法,想用“术”让孩子听话,是不可能的,因为“术”如果没有“道”的支撑,便只流于技巧、方法的表面,那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操纵。

以孩子天真、敏感的心灵,是非常容易识别这种操纵。

也就是说,解决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障碍的途径,是父母本身认知、观念、态度的彻底转变。

所有教育中的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父母如果不先做出根本的改变,沟通的隔阂就依然在。

02

知与行,就像鸟之双翼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沟通是有方法的,方法的习得不难,难的是什么呢?

难的是设身处地,是推己及人,是感同身受,是父母的同理心。

比如在沟通的过程中,聆听是最重要的一环。

孩子愿意向你倾诉、愿意向你表达的时候,父母没有好好地、积极地去倾听,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说的话被父母重视,那日后他们还愿意表达吗?想必不会。亲子之间沟通的大门这样慢慢被关上。

聆听的方法有许多:观察孩子的表情、肢体语言;体会他们言语背后没有谈及的情绪;语气背后的心情状态:ta是兴奋的,还是沮丧的?是焦虑的,还是愉快的?

但是,哪怕以上诸多要点,都一一做到了,也不及父母愿意放下自己的预设、成见、揣测,不带评价、以同理心去倾听。

「不带评价,设身处地」,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难。

假如孩子有一天回家,忽然和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给我办休学吧,我不想上学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还能冷静处之,不着急地,心里不带评价,抱持着同理心,去聆听孩子的想法吗?想必很难吧。

所以方法和实践,知道和做到,就像鸟之双翼和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教育方法、育儿理念,俯拾皆是,但真正能有效运用到亲子教育中去,让父母孩子都受益的,却不多。

往往就是三个字:做不到。

03

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为什么很难做到?

可能是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其实从小到大,并没有被温柔、包容的话语包围过,我们不是这样长大的。

非暴力的沟通与语言,对于我们这一代父母而言,是陌生的,是不熟悉的。所以不知如何用,总是别扭,好像自己扮演育儿书中所说的那种父母,辛苦地伸手去够,也达不到那种理想父母的状态。

为什么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从父母入手?因为很多时候,症结并不在孩子那里,父母需要解决的,首先是自己的议题。

想要解决家庭中的沟通困境,亲子间的相处隔阂,爸爸妈妈需要先切身体会到,好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良性的对话可以怎样激发彼此的状态、想法与潜能,能带来怎样友好、温馨、有爱的氛围。

这也是教练对话被广泛用于家庭关系领域的原因——

教练是什么?

MCC,Master Certified Coach,即“大师级教练”,被称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管理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企业领域、专业领域、个人成⻓领域、家庭与关系领域,通过对话咨询,启发个人成⻓。

他们是通过有觉察力、有创造力、有启发性的对话,来启发对方的人。

不是说,直接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给你通关钥匙——这依然是停留在方法上。

而是要通过教练对话这面镜子,让父母能照见自己,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并自行去探索、寻觅解决眼前困境的方法。

父母对自身不断的反观与觉察,在亲子沟通中,极为重要,也是真正的沟通之道。

当我们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一种良好的对话与互动带来的感受,以及被接纳、被聆听的疗愈与激发。

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才能真的愿意,以教练式的沟通方法,与孩子交流,把这样好的体验,带给孩子,融入到日常的相处当中。

04

观念的转变,自我的觉察

皆诞生于对话当中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可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沟通困境,不仅仅是掌握沟通的技巧,就可以解决的。父母本身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过去一段时间,此念课堂每周都会与一些在家庭教育中有所困惑的家长,进行线上的直播连麦,邀请国际MCC大师级教练贺拥军(Jeff)老师,与家长们展开教练式对话。

许多家长,也是在与他沟通对话的过程中,对教育中的问题有所觉察,从而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我们也想在这里,与你们分享一些打动我们的对话。

“孩子有点社恐,不愿出门工作,怎么办?”

比如一位妈妈苦恼于孩子的前程。

23岁的女儿,大专毕业后不愿工作,一直闷在家里。妈妈希望女儿能找一份工作,到社会上去实践历练,探索自己的人生,女儿却宁愿在家摆弄在妈妈眼里有点孩子气的贴纸簿,也不愿出门,怕与人交往。

Jeff老师很敏锐,回问她:

“怕与人接触,还是没有能力与人交往,这是你的答案,还是你女儿的答案呢?”

由这样一个问题,这位妈妈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揣测女儿的想法,其实没有真正和孩子沟通过,她为什么不愿出门,抵触的原因是什么?是不喜欢,还是没有能力?

这二者解决的途径是不同的。

父母不能简单通过行为去论断孩子的心理,想要打开一扇门,还是需要找到匹配的那把钥匙,也就是孩子不愿工作,背后真正的原因。

“孩子对自己太依赖了,有点分离焦虑,怎么办?”

一位六岁小男孩的妈妈,她觉得孩子即将上小学,现在却还是太粘母亲了,太依赖妈妈了,比如该睡觉时不愿睡,想再和妈妈多亲近亲近。母亲有点焦虑,同时也觉得这样的依赖,让自己感觉到消耗。

听完这位妈妈长长的叙述,Jeff老师很温柔,问道:

“你是真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还是你其实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你的内心舍不得?”

在另一端的妈妈,听了Jeff老师的这个问题,忽然非常触动,情绪一下激动起来。

“对,老师,你这句话真的戳到心里了。其实哪里是孩子黏糊,明明是自己想黏着孩子,很享受跟他在一起那种感觉。兜了一圈,是自己放不下,是自己想跟孩子连接,也有可能是我自己察觉不到发出的信号,被孩子接受到了,所以他才会用这种方式跟我一起互动。”

从困扰于觉得慢慢长大的孩子应该独立了,不应该再依赖妈妈了;通过与教练的对话,发现,原来是自己不舍,不愿意切断与孩子亲密的联结。

“与先生的教育理念冲突,已经影响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还有一位妈妈,在她的家庭中,主要的沟通问题发生在她与先生之间。

彼此之间教育理念不相同,常常为之争吵,一旁的女儿非常紧张。妈妈认为,教育应是管教中仍有慈忍,希望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但爸爸则更铁面且严厉,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慈母多败儿。

Jeff老师听完,带着这位妈妈想象一个画面:

孩子人生的方向盘把握在自己的手上,父母却坐在两边,一人一个方向扳着方向盘,试图掌握孩子前行的方向。父母之间有这么大的张力和矛盾,孩子当然会觉得紧张、不知所从。

一来一往间,经由与Jeff老师的对话,这位妈妈觉察到,在原本的观念里,她只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对的,先生的观点是错的,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得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先生不能上手。

这样的想法,一来会让夫妻两人频繁争吵,二来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缺席,也会让妈妈觉得自己觉得付出太多,平添委屈。最重要的是,这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想法,其实也包含对女儿的控制。

于是她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自己的视角、想法与观点需要辩证地去看,并不是必须如己所愿才是对的。在亲子教育上,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不是一种与家人对抗的武器,而是要有效地应用到自己家的氛围中,和孩子、和伴侣更和睦相处,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而这样的觉察,会让自己松绑,也会在家庭中,放下一些控制欲。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05

用教练式对话,打破沟通困境

▲ 图片来源:Ryo Takemasa

我们见证了许多家长,因为一场一场教练对话,有所转变,并反哺到家庭中,由之推动了孩子的变化,改善了彼此的关系。

这便是为什么,此念课堂想与你们分享「成为教练型父母」这期课程。

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把教练的理念与方法,融入亲子养育日常。

教练的沟通方法,对于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与相处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工具,能够打破彼此的隔阂,让亲子的关系更紧密,更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些方法,并从自身的转变开始,去解决日常生活不同场景中,那些很具体的教育困惑。

教练的核心方法,概括起来,便是:聆听、反馈、提问、反观。

每一样,都深有讲究。

也许我们会觉得,不外乎听、说、看,有什么难的呢?

但我们是否真的有尝试过积极聆听孩子的话呢?

在他们兴致勃勃讲一些在我们看来很小、很细枝末节的事情时,我们是否都心不在焉过?在他们向你吐露心中小小的伤感和哀愁的时候,你是不是不置可否,让他觉得你没有真的在聆听,甚至觉得,妈妈并不在意,她觉得我小题大做。

只有孩子真的有感受到自己有被父母用心聆听,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才得以建立,才能让孩子愿意把打开自己心门的钥匙交给你,完全诚实地,向你倾诉与表达。

当我们听到孩子说的话,我们有没有适时给出反馈?

好比,当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说我今天扶了一个过马路的老奶奶,这是一件好事,父母要怎么反馈?我们当然可以说,你看你自己过马路都东张西望的,还去扶人家,这多危险。但也可以肯定孩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品质。

“宝贝,你真是一个有爱心、有同理心的孩子。”

孩子得到这两种回应,产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内在的需求和渴望,被看到的时候,他会感受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懂得,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我们能否通过好的提问,给孩子启发?而不是将命令,伪装成提问。

教练式的提问,更多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事。

孩子回家,听到爸爸妈妈问:“你今天作业做完了没有”,和“你今天在学校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觉得很重要的,愿意和妈妈分享的?”

他们的倾诉欲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用“做完了”就回答完了;但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孩子叙述的,需要孩子表达情绪与心情的。父母从中得到的信息量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提问,引发孩子更多的分享,通过这些分享,再如何引导他思考,这样对话就会一直展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能量,也会联结得越来越深。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通过反观,来觉察自身的状态,挖掘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因为在与孩子展开教练式对话的时候,父母本身对这一过程的觉察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对彼此状态的变化。

当我们能够抽离出来,有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自己有所反观,才能有所觉察,不然随时会被孩子的状态影响,无法在当下,进入最合适的⻆色,做出更好的选择与回应。

结语

以上种种,都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甚至哪怕写尽详实,也依然不足够。因为教育不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实感,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切切实实地应用到生活里去。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练习如何聆听、反馈、提问、反观,也要体验被积极聆听、被充分回应、被问题启发的感受。二者缺一不可。

从知道,到做到,才能让沟通,有爱,无碍。

- END -

来源:此念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