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普光法师:浅谈现代禅修的意义及误区(下)

福建佛学院 2023-12-01 14:27:08


普光法师简介

福建南安人

2005年在福州鹅峰禅寺出家

2011年毕业于

福建佛学院

男众部研究生班

2010年至今担任福建佛学院讲师

2014年至2021年任办公室主任

浅谈现代禅修的意义及误区(下)

上期已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了现代人对禅修存在的种种误区,对应这五个方面,下面再依佛教教义对这些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希望世人能彻底消除对禅修的种种误解,也希望人们都能正确地了解禅修的本质内涵与种种邪正差别,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并通过正确禅修得到人生的真实利益,开发出生命中真实的宝藏。

四、通过佛教正确认识禅修

(一)佛教中对禅修的分类

佛教中对禅修的分类有很多,在此介绍几种一般人常听说的:

隋朝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四上记载,禅可以分为三种: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分二:凡夫禅、外道禅。

唐朝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记载,禅可以分为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中国禅宗说,按照佛教的教义,禅法可分为两种:世间禅、出世间禅;世间禅包括了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欲界定等,出世间禅分为两种:如来禅(教门禅、渐教)、祖师禅(宗门禅、顿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宗密大师所说的五种禅法:

外道禅:“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为外道禅。”就是佛教之外的世间一切哲学与宗教所主张的各种禅法,因为不了人生宇宙的究竟实相,仍然存有种种不正知见乃至邪见,依着欣厌之心,想高厌低,想好厌坏,进行禅修,虽然他们也能修得种种的特异功能、神通,乃至能够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他们不能见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严格来讲,这还是邪定,不是正定。因为他心中带有邪见,心游道外,所以说它是外道的禅。

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这应该说比外道禅好一点的,主要是指正信佛教因果道理的一些佛弟子,他不求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他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天福报,同样带有欣上厌下、欣乐厌苦的偏执心,虽然将来也可以生到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享受福报,但是因为他没有明白禅修最终的目的是出离三界、成就佛道,所以他还在三界中,不能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说这是凡夫禅,还在世间当中,属于佛教五乘法中的人天乘禅修发心,但这也是出世间禅的基础,因为这类佛弟子们,只要能调整发心、求出三界、发菩提心,还是可以转入出世间禅的。所以,佛教并不排斥凡夫禅,反而鼓励一些求人天福报的人,与其去修外道禅,还不如修佛教人天乘的凡夫禅,因为修人天乘也是善法,随时都有机会在此基础上发出离心、菩提心转入出世间禅、转入佛道。

小乘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这是出世间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所修的禅法,就是觉悟到世间苦、空、无常、无我偏真之理,发出离心,以此真理来修禅而自己解脱三界轮回的人。因为他只能自度,没有发愿度众生,又出三界后住于偏真净土,还有法执存在,不能像佛菩萨一样在生死中自在度众生,所以称它为小乘禅。

大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这是出世间圣人菩萨所修的禅法,就是觉悟到人空法空、缘起性空毕竟空、生死涅槃不二之中道真理,发菩提心,以此中道真理来禅修,在生死中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行菩萨道自在度众生,乃至与众生共成佛道。因为这样的菩萨不仅自度而且度他,像一辆大车一样能够运载无量众生到达涅槃彼岸,所以称为大乘禅。

最上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这也是出世间圣人菩萨所修的禅法,但却是大乘禅中最上乘的,最究竟的禅。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禅,有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只有达摩祖师到中国后,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禅,才是最上乘禅。前面三种禅都要依四禅八定而修,只有最上乘禅不依四禅八定而修,它是一种顿悟禅,顿悟就是不立阶级、直截了当的。这种禅需要相当利根的人才能真实相应,如果根器不够,可以先修前面三种禅。

(二)佛教中对禅修发心的分类

禅修发心就是一个人禅修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将直接对应其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利益。发心善,则禅修可以得到善果;发心恶,则禅修反而会得到苦果。禅修必须要懂得善发心,更要学着发广大心、发清净心、发慈悲心、发利他心、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发无私心、发无我心。这样才会从禅修中获得广大的利益。如果发心狭隘自私、心量狭小、目光短浅,那么禅修的利益也将非常有限。

佛教主张向上向善的修行有三士道,对应三种善发心,即:下士道对应增上生心,中士道对应出离心,上士道对应菩提心。增上生心就是追求人天福报,相信佛教的因果道理,持五戒十善,断恶修善,服务社会,服务人群,自己禅修的目的也是为了求得人天福报,如果如理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人天善果;出离心就是追求解脱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在下士道的基础上进一步依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学、八正道而修,自己禅修的目的也是为了出离生死得到涅槃解脱,如果如理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圣果;菩提心就是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士道、下士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学六度四摄、普贤十大愿王,普度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如果如理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果报,也能令无量的众生成就佛果。

佛教非常重视发心,因为万法由心生,法本无大小,佛法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主要依个人的发心大小而定,如果发心广大,人天乘、声闻乘法也会转为大乘法,如果发心狭小,大乘法也会变成世间法,《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发心就是在自己的心地上撒播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发心大小直接与其结果相对应,也对应于一个人善根和觉悟的大小,发心越为清净广大的人与正法实相佛心相应的程度越深,其善根觉悟功德越大,自然可以消除更多的烦恼恶法罪业,获得更大的功德利益。

(三)佛教禅修所强调的正确禅修次第

依照佛教教义,正确的禅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有正确的禅修次第,比如禅修有前方便(如天台《小止观》二十五方便)、有前提条件(如《成佛之道》依慈、住净戒)、有前行(即发心皈依)、有正行(即正修所缘、离五欲五盖)、有结行(即回向)。

简单来说,依着戒定慧三学或八正道次第来禅修是禅修最简洁的一个修行体系,也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总纲。经云: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断无明得解脱、解脱知见。定慧就是禅修的主要内容,但是它必须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禅修者至少必须持五戒十善,断恶修善,并忏除特别严重的烦恼业障后,这样才能生起禅修的正确觉受。

八正道是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同样也是完成禅修的正确次第,只是角度有所不同,以下就依八正道简单介绍一下正确的禅修次第:

正见:就是世间正见和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即是要了解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凡夫有圣人,主要内容即是要有三世因果、有三界六道轮回、有世间出世间凡夫与圣人存在的正见。出世间正见即是要了解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真理,主要内容即是要知道:世间无常苦空无我、生死轮回无处不苦(苦圣谛),众生现在所受之苦皆是因为过去现在无明我法二执烦恼造业所致(集圣谛),只要断除心中无明我法二执烦恼不再造作轮回之业当下就是解脱涅槃安乐(灭圣谛),断除无明烦恼造业的方法就是要修行三学八正道等佛法(道圣谛)。正见犹如禅修及一切佛法修行的眼目,也是佛所开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是引导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明灯,它是禅修以及一切佛法修行的根本原理所在。具有正见的人犹如已经拥有了一双慧眼,他现在已经对自己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苦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也能了解修行佛法和禅修的内容、原理及价值所在,从此他将自觉主动地去修行禅修、自利利他,来达成生命离苦得乐和解脱的目标。正见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根本,也是开启八正道余下七支圣道修行的根本。所以是最重要的。

正思惟:就是依正见所见之人生宇宙的真理实相在内心进行如理的思惟与抉择,从而在内心发起种种离苦得乐的志愿与发心,主要有三种,即:希求人天安乐的人天乘之增上生心,希求解脱生死轮回获得偏真涅槃境界的二乘圣人之出离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行菩萨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与众生共成佛道的大乘菩萨之菩提心。发心的重要性如前面禅修之正确发心一段文字已说。正思惟是依正见而来的在禅修者内心发起的誓愿与志向,这种发心誓愿越坚定越广大,则能引发出后面越为清净广大的修行与禅修境界。它是连接正见与发起后面六支圣道修行的关键,也非常重要。

正语:就是用正确的语言说话: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即是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私欲望用种种语言来欺骗伤害他人等;反之,要说真实语、真诚语、正直语、柔软语、利他语、有义语等来利益他人。修习正语能净化我们的口业,间接净化我们的心灵。

正业:就是正确的身体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不淫)。即是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私欲望用身体去做种种伤害他人伤害亲人伤害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等的一切事;反之,应该用身体去做种种有益于他人、自他家庭亲人及社会等的事,如不杀生并积极放生救助物命、不偷盗并热心上供下施、不邪淫并劝导他人修持梵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等。修习正业能净化我们的身业,间接净化我们的心灵。

正命:就是正当的谋生方式。在家众的正命是指靠正当的职业来谋生,远离触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身语恶业的职业。出家众的正命是依施主的信施等如法经济来源而生活,不得靠贩卖贸易、攀缘名利等邪命过活。修习正命能净化我们的谋生方式,间接净化我们的心灵。

以上正见、正思惟这两支正道组成慧学,属于正确的见解与发心,犹如眼目。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正道组成戒学,属于清净的行为,犹如双足。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这两方面相互助成,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出世间的解脱法门以及正确的禅修(世间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确的见解,清净的行为不可。

正精进:就是四正勤:已生恶令速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正精进通戒定慧三学。正精进也叫“正方便”,在佛法中含有以“善巧、适当、对应”的方式来改善的意思,在《成佛之道》中说:“胜解坚固力,欢喜休息力,能修于四力,精进不为难。”在佛法中的精进努力,是带有善巧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精进努力,并不是蛮干式地精进。精进标准因人而异,只要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和令自己持续进步,这就是适合自己的精进标准。

以下两支:正念、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一般所说禅修的正行部分。

正念:念是专心系念、不忘失、持续觉知、留心等的意思,就是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念,这是与慧相应的,与世出世间正见相应的持续觉知,向于涅槃、向于自己发心志向的正念。正念就是持续觉知观照忆念前面世出世间正见的内容及禅修善所缘境,目的就是去如实地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从而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利益。通过正念持续的觉知观察忆念,我们就能够慢慢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净化自己,清除内心的无明与烦恼,乃至最终获得解脱。正念是产生正定的直接原因,南传佛教禅修十分重视正念的修习,正念在八正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之一。

正定:正念修习成就,能得正定。约定境说,就是七依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佛又特别重视前面的四种禅。这不是一般的定,是与念慧相应的,向涅槃的胜定,所以叫正定。依正定而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断烦恼,证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若对应前面正思惟中的三种发心,则是禅修者最后各得与其发心相应之世出世间的各种人天善果、大小乘各种圣果。

以上结合佛法五乘三士道三种发心来方便解释八正道的内容,以便安立世出世间一切禅修的正确次第,这与佛教依出世间道为出发的常规解释稍有不同,但原则精神不变。在家人虽然只是业余修习,但如果能领会八正道次第的精神内涵,随分随力去努力实践,也能过上快乐、净化、有意义的人生,并会慢慢走向觉悟解脱之道。

(四)佛教对禅修与生活关系的看法

依佛教来讲,什么是禅?禅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对这一真相的圆满领悟与受用。什么是禅修?禅修就是为了达到禅境界获得生命圆满觉悟、离苦得乐而作的修习过程。

禅就在生活当中,就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佛法不在世间生活之外,能够觉悟世间生活当下的实相即是佛法,即是真实的禅修。禅不在坐,不在卧,不在行、住之中,同时也在坐卧行住之中,禅修真正的重点在于心,而不在于特定的形式。如怀让禅师问:“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打车子是没有用的。禅修,最要紧的就是观心、用心。《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檀因心舍,戒因心持,辱因心受,进因心作,禅因心发,智从心起,即六度门;能观心性,名为上定。禅修的本质就是心灵的净化和觉醒。我们应该在一切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来禅修,来净化自己、觉悟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这才是圆满的禅修,圆满的禅修才能获得生命圆满的解脱,不圆满的禅修生命就还有缺陷。

所以,佛教认为,真正的禅修与世间生活不二。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禅修的必经过程,打坐也是禅修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我们之初学禅者还是要努力静坐。但是,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禅修,不可以只是局限在静坐当中,我们应该把禅心运用到生活生命的每一个当下,与生活生命圆满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圆满的禅与禅修。

(五)佛教对禅修本质与内涵的界定

依佛教来说,禅修的本质与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止与观,或称定与慧。其中止是因,定是果;观是因,慧是果。如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亦称《小止观》、《童蒙止观》)卷上中说: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意即止观二法乃坐禅法要:修止能伏烦恼、净化心识,修观能断烦恼、开启妙悟;止是禅定之因,观是智慧之因;修习坐禅止观乃是获得涅槃解脱的要门;如果有人能够成就定慧二法,就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两种功德。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止与观、定与慧的定义:

止:梵语奢摩他(Samatha),译义为止,《解深密经》卷三中说:止是“心一境性”、“内心相续”。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动的心理状态。

定:是“平等持心”,内心保持平衡、平静的意思。

观:梵语毗婆舍那(Vipasana),译义为观,《解深密经》卷三中说:观是“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所以观是正确思惟观察抉择五蕴诸法世出世间究竟实相的正确智慧。

慧:是以观察抉择(善分别、正确分别)为特性的。所以,有人以为明了(清清明明的心理状态)就是观慧,这是不合经义的。明了之心境其实属于定心,不属于慧。

依经中说,止与观不同,若修习止观,一般来说应先修习止。这不是说,把定修好了,再来修慧。事实上,止与观或定与慧有相互助成的作用。在没有修止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观察慧的。那么怎么说先修止呢?这是说,在止与观的修习过程中,一定是先修止成就,然后才能修观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观慧也是不会成就的。依这个意思,所以说先修止。经中说到止观,定慧,禅慧,也总是先定而后慧的,这是修习的必然次第。

又依经义,止与观在修持上,方法是不相同的,止是住心于一处,观是事理的观察。但是二者不是互不相关,而是互相助成的,如《杂阿含经》卷十七说: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意即修习止,最后可以帮助成就观慧;修习观慧,最后也可以帮助成就止。佛弟子应该要止观双修,就可以得到种种涅槃解脱境界。

又依经说,有先修止而后修成观的,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如南传《增支部》中分为四类:一、修止而后修观;二、修观而后修止;三、止观俱修;四、掉举心重的,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这可见,止与观,定与慧,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而在修持上,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但一定要止观双修,才能得到浅深不等的种种解脱境界。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四中引《法句》说:

“慧缺无静虑(禅),静虑缺无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远。”

意即没有慧就无法修成止,没有止也没办法修成慧,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那就离涅槃不远了。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当知此(止观)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综上所说,禅修的本质与内涵包括止与观或定与慧两个方面,从修习成就来说,止与观、定与慧,在修习成就的声闻、菩萨行中,是相应不离的,称为“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如果要完成圆满的禅修,得到涅槃解脱等种种功德利益,一定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五、发菩提心修学佛教正确禅修的特别利益

以上已经介绍了佛教所说正确禅修的方法,现代人士如能依法去学习实践,并能发起菩提心而修持,除了可以获得第二大点中所说的种种禅修利益外,还可以获得佛经中所说的种种特别利益。以下依《月灯三昧经》所说禅修的十种利益来作一简单介绍。

《月灯三昧经》卷第六中说,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可以获得十种利益:

一、安住仪式。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必须要时时保持正念与威仪,遵守禅修的法式,这样子修行的时间久了,自然会养成好的习惯,得到身心寂静、正定现前的利益,这样的菩萨不管面对任何境界,都能身心平静,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能够对众生常常生起慈爱之心,不会有种种伤害杀生之恶念,而且菩萨还会主动帮助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乃至得到涅槃解脱等种种安乐,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身心安详平静、具足正念,心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能侵害,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正念具足,在六根面对六尘境界等时,不会被五欲六尘所动,心得自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已经得到禅定的快乐,时时滋养身心,有时虽然没有饮食供养,但他也一样能够保持身心愉悦,不受困扰,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身心安详寂定,远离散乱,不会再去攀缘五欲六尘境界,也不会为其所迷惑或染污,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可以获得种种禅定功德利益,虽然证悟真空妙理,但不是消极的断灭空,而是具有种种神通智慧妙用的境界,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能够远离一切生死魔网,能够超越一切烦恼业障痛苦,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可以开发出无量的智慧,通达甚深之佛法妙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念念都能安住于寂灭解脱的境界,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意即经常禅修的菩萨,一切烦恼业障不能侵扰,修行既久,就会得到无碍解脱,自然圆满现前,是为解脱成熟。

六、结语

综上所述,禅修历史悠久,是佛教和世间各种宗教都会采用的一种修炼方式。禅修可以净化心灵、觉悟人生,消除人生的种种烦恼与痛苦。禅修对当今社会及现代人群有种种利益,但是现在社会上的禅修人士往往不了解正确的禅修理论和本质内涵,不能辨别禅修中也有正有邪、有真有假,反而还对禅修存有种种误区与错解,所以虽然禅修却不能得到禅修的较大利益,甚而会被不良用心之人误导进入邪禅而受到严重伤害。本文依据佛教教义,为现代人士介绍了佛教所说正确禅修的次第理论体系,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学习体会、依法修习,将会得到禅修种种不可思议的真实利益。

来源:福建佛学院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