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大乘五蕴论丨面对特殊境遇时,你是否察觉到内心生起的这五种反应

上海玉佛禅寺 2023-12-20 15:02:20

境随心转是圣贤

心随境转是凡夫

凡圣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心对境的作业模式

 

修行最关键的是

在面对诸境时善用自心 

所以厘清心与境的行相状态就很重要

 

今天,我们跟着上海玉佛禅寺继续修学《大乘五蕴论》

看看我们的心在面对特殊的情况时

会生起哪些反应?


前文回顾

大乘五蕴论丨我们刹那变化的心,都有哪些状态?

大乘五蕴论丨面对特殊境遇时,你是否察觉到内心生起的这五种反应

行 蕴(2)

行蕴—心相应行蕴—别境心所

在行蕴中,包含了众生各种心行状态,上一期讲堂讲到了遍行心所,是可以周遍行于一切境的心法,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与之相对的别境心所。

释别境义

别境,是相较于遍行所说。

我们内心的一部分功能是可以普遍兼容于一切外境,而有的功能只可以限定在一些特定的境界,即缘“别别之境”。

佛法中大致列举了四类特殊的对境,以及与之对应的五种心所,在面对不同的境界时便会生起相应的心所作用。

欲心所


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

——《大乘五蕴论》

别境心所中第一个为欲心所。欲,即欲望。一切有情凡夫在没有断尽烦恼之前,都会存在各类欲望。孟子曾言,食色,性也。

因为众生与生俱来的食欲、淫欲、睡眠欲等等,故而我们生存的世间也称为欲界。

一切众生由于对色身、对自我的贪着,也就无法摆脱最根本的种种欲念。

欲心所从外在事相上表现为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也可以从攀缘五尘的角度来看,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在佛法看来,世间各种欲望的本源都可以归为“欲心所”的作用。

欲心所,就是在面对可爱喜乐的境界(所乐境)时,内心会情不自禁地生起欣求期望的想法,若不断放大欲心所的力量,就是贪欲烦恼。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很多时候看似得到了喜爱的事物,其实也因为过度的索取带来了种种痛苦。

欲心所的希望功能既可以在世间法的造作上起到推动作用,在佛法修学上,也是举足轻重的,那便是“善法欲”

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对三宝虔诚的信仰是善法欲的根本,而善法欲的生起,又是我们精勤修学的动力所在。

《维摩诘经》中也讲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通过各种权巧方便调伏众生内心的欲望,引导众生发心向佛。

对待欲心所,也就是面对我们的欲望习性时,不要奢求一下子完全没有欲念,可以先从“不过度”的角度来看待身心之欲。

然后逐步通过佛法的智慧来转化自己对喜爱事物的领悟,进而转世间自利的欲望为出世间利他的善欲,成为我们正向修行的积极助缘。

胜解心所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

——《大乘五蕴论》

胜解心所,是我们内心中对于某种外境(决定境)确定无疑的状态,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所得到的判断结果。

在世俗法中,我们会对世间的各种常识现象无比确定,比如“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诸如此类。

其实很多观念都是我们的经验、概念综合产生的结果。

世俗的胜解心所就是我们会对于这些习以为常的所见所闻深信不疑。

世上经常有些固执的众生,一旦做了决定,便不会听取任何意见乃至改变心意。其实那一刻他们的心中便有胜解心所的作用,对自己认可的事物有着绝对的“把握”。

胜解也可以解释为殊胜的理解,这就是关于我们对于佛法的态度。

佛陀所说诸法就是决定境,是实相真理。

如果我们能够在听闻了佛陀言教之后有所信解,并且毫不退转,并将佛法作为我们人生的信仰和指南,这便是胜解的殊胜作用。

如《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我们内心中能够真正如是理解,认可世法如幻,那么这就是一种正面的胜解。

胜解心所,其实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我们经常在面对世俗法时生起胜解,那么便会流转于三界六道中,无法摆脱世间对我们的影响;

如果能够对正法生起胜解,明确三宝的清净功德,那么便可以让我们在修学路上无比坚定,不会被任何障碍或逆缘所侵扰;

最不好的胜解就是当我们面对异端邪说,却因为无明而认邪作正,因而造作恶也,堕落三途。

所以不管面对什么确定的事情也好,道理也好,我们都需要打个问号。即使是在佛法信仰上,也要多闻多思。只有经过审视之后的胜解印可,才能作为我们修行的真正明灯。

 念心所


云何为念?谓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

——《大乘五蕴论》

念心所,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记忆功能。

我们都会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曾习境),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参与的程度不同等因素,我们会对那些事情或是记得很清楚,或者只是隐约有印象,乃至几乎遗忘。

虽然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牢牢记住,但如果是我们习惯的事情,或者经常思维的对象,那我们就能做到明记不忘。

所谓串习事,就是指我们熟悉的、经常去做的一些事,而这类事是我们念心所生起的主要对境。

佛教中特别注重念的修行,出家比丘常作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此中之念不仅仅是用口念诵,更加要在心中明记善法功德,不忘殊胜妙用。这便是念心所的具体实践。

念心所还是我们修学禅定的重要助手。

从心所法的功能来看,念为定依,念心所是正定生起的前提。

在面对修学的佛法教理,内心忆持不失,并以此调伏散乱之心,便能够帮助我们的心趋于定境。

定心所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大乘五蕴论》

三摩地,也翻为三昧,译为定义。

定心所简单来说就是内心专注不散的状态,虽然平时我们也会有很专注的时候,但这里特指达到佛教中四禅八定的状态,是非常甚深的境界。

《坛经》云: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定也被形容为心一境性,就是我们的心能够对于所缘境、所观境时,心无旁骛,专一不散。

在能够善用好“念心所”的基础上,对正法所观之事明记不忘,就能逐渐达到心一境性。

此中所观事(所观境),包含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等佛法圣教。

故而定心所不是简单地专注在任何随意的对象上,而是要缘取佛菩萨亲证亲宣的真实教法。

佛法讲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定心所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一心不乱地持续安住在清净所缘境上,从而促进能够如实了知诸法智慧的生起。

慧心所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具非所引。

——《大乘五蕴论》

慧,也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教重视自身智慧的开发,修行简单来说就是要增长内在的智慧,从而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在佛法看来,智慧不仅仅是世间以为的世智聪辩,真正的智慧是可以让我们解脱轮回之苦,得大自在。

慧心所的所缘境和定心所是一致的,称为所观境。

广义上看一切诸境都是定、慧二心所的对境,既有符合正法的清净境,也有违背正法的染污境,以及无记中性的境界。

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所观境主要为佛陀开示的正法妙理。

慧心所的功能特性为“择法”,就是对所观诸境进行抉择判断,是否如理,是否与正法相应,进而能够让我们可以看清善恶是非,断除各种修行上的疑惑。

三 慧

慧心所根据染净善恶的不同分为清净慧与染污慧,清净慧就是修学佛法后生起的般若智慧,而染污慧则是众生各种邪见妄念的集合。

清净慧按照修学的次第表现为闻慧、思慧和修慧。

闻慧是通过听闻佛法经教生起的无漏智慧,也叫闻所成慧;

思慧是通过对出世间的清净妙法思维领悟所生,也叫思所成慧;

修慧是通过修习菩萨广大愿行成就的正智,也叫修所成慧。

此中闻、思二慧属于散慧,是成就修慧的助缘,而修慧作为真正的定慧,拥有断尽疑惑、证悟佛理的殊胜作用。

综合来看上述别境五心所,是有情众生在面对特定境界(如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时生起的内心状态,具有善、恶、无记三种属性。

我们可以试着借此观察日常中别境心所生起的时刻,便能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

除此之外,更要看到这五种心念在修行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生起修学清净诸法的善法欲;

接着要对所修之法生起深刻的信解;

之后便要时时熏习,于诸善法忆持不忘;

在这个基础上内心更加专注于所观照的境界,也就可以抉择诸法善恶,显现智慧,照破疑惑,如是次第,善用其心。


(未完待续)


灵隐寺2024德曜日”年历发放中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预约领取灵隐寺2024年历
点击了解详情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