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念慢生活 2023-09-26 14:24:25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持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开启人的自我认知吗?儒家的自省和佛家的自觉,能以这种自知为起点吗?

朱清时院士:现代的素质教育,是除了掌握知识外,学生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如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都属于素质,而不仅是教会学生自省,或是让他们学会做人。所以,把素质教育和内省画等号是不对的。人性的素质,才是儒家和佛教冠以中心的内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让人们学会省察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及时调整。我觉得,这是儒家留给现代人最好的精神遗产。

济群法师:从佛教角度来说,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心性素质。在这方面,自省、自觉确实是提升素质的关键。人最本质的就是人性,其中包括本性和习性。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但习性是杂染的,有着无明、我执造成的种种烦恼。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由解除习性,最终证悟本性。

怎么获得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禅修让心静下来,由培养专注提升定力,导向观慧,才能看清身心和世界,并由智慧观照解除惑业。当杂染被彻底去除,生命本具的清净觉性才能显现。这是究竟圆满的自觉,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对科技发展来说,创新能力等素质必不可少;但对生命发展来说,自省自觉的素质最为重要。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能力越强,就意味着破坏力越大,所以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才能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使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持人:法师提到一个关键词,叫“生命教育”,现在还有生命科学,其中涵括哪些内容?

朱清时院士:生命科学是关于生物体的科学,属于科学的一部分。首先是认识外在世界,然后认识自我。生命教育是指中国释儒道的性命之学,属于宗教哲学。如果我们能把生命科学和性命之学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会很有好处。

济群法师:整个佛法就是导向觉醒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的前提,是基于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正见,因为认识决定观念,观念造就心态,并最终成为生命品质。佛法认为生命有明和无明两个层面。无明会带来种种妄想、烦恼和痛苦。

不少西方哲学家在探讨生命的过程中,也能看到迷惑制造的生命非常荒谬,没有价值。但否定这些后,能不能找到终极价值?很多时候,否定并不难,难的是破而后立。如果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就会落入虚无,难以自处。所以当我们否定名利等短暂的现实价值后,更要找到自救之道。

那么,生命到底有没有终极价值?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发现,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蕴含觉悟潜质。这个发现对人类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佛教的生命教育,就是让我们认清迷惑真相和觉醒潜质,从而建立信心。

有了方向之后,还要有落地的方法。佛教的所有法门,正是从不同角度引导我们破迷开悟,其中又有顿渐之分。每个人迷的程度不同,简单地说,就是心灵尘垢有薄有厚。对于尘垢较薄者,可以用顿教接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禅宗六祖惠能的修行为代表。对于尘垢较厚者,则要以渐教的次第,就像神秀提出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样,从现前的迷惑系统入手,逐步清除心垢。当然,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强调的正是因机设教,即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以最适合的方式加以引导。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持人:许多学校在开展“竞争教育”,怎样在竞争之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德性之教?

朱清时院士:竞争并不都是坏事,而是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社会上,竞争也是进步的动力。学校的教育中,也要让学生和学生竞争、教师和教师竞争,并和社会同行竞争,通过竞争发现真正的好东西。

在这种竞争的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德性之教,确实有点难度。因为佛家并不鼓励竞争,而是让人安于当下,安于自我修养。当然佛教历史上也有竞争,神秀和六祖就是在竞争中,形成了渐教和顿教。但佛教在根本上还是让人自省,而不是向外分别他人的好坏。因为竞争首先是分别心造成的,定位就有偏差。

济群法师:竞争确实可以促使社会进步,从科技、商业到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从这个角度说,竞争是积极的表现。但社会道德、生态环境等种种问题也是伴随竞争出现的,使人们的幸福感受到影响。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提高,但很多人并不觉得幸福,反而很累,压力很大,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这当然有内在因素,但外因主要来自竞争。

那么,竞争和德性之教是否冲突?其实在正常的良性竞争中,人的自身素质尤为重要。包括个人的德行、身心状态,以及公司的信誉,对社会的影响,都是竞争的软实力。而这些都要以德性之教为基础,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忽略德性之教,缺乏道德约束,会使正当竞争变得畸形。进一步,还会因此激发人的不良心行,使竞争更为失控,成为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只有大力提倡德性之教,使人们的行为有规范,有底线,才能建立良性竞争,使社会健康发展。


来源:一念慢生活

编辑:兴尘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