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I人E人梗为啥这么火?揭秘背后的永恒困惑

一念慢生活 2023-10-20 14:55:11
最近年轻人聊的话题已由“你是什么星座”演变为你是“I”人还是“E”人?你要是没听过I人E人,跟年轻人多少有点脱节了。
这两个字母源于近两年大热的MBTI性格测试,I和E似乎已替代了“社恐”和“社牛”。很多年轻人的自我介绍也把这个作为标签纳入其中,有些音乐平台还推出“专属歌单”,北京有海底捞等位区还划分了I人和E人专座。
I和E,真的可以定义我们吗?究竟什么是MBTI呢?
MBTI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以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心理学类型理论为基础,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MBTI以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四维度为标尺,每个维度都对应有测试题,可测出4组不同人格特质:内倾(I)-外倾(E)、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判断(J)-感知(P)。最后将测出结果进行排列组合,分出16种人格类型,如 "ESTJ" 或 "INFP"。
虽然MBTI测试有16种人格,但到了最后,最大的分类主要还是I和E,因为这个更容易记忆和对号入座。
“I人”是指性格较内敛、内向的人,就是大家常说的“社恐”。内倾型人善于独立思考,能量来自自我反省。
“E人”是指性格较外向的人,很能自来熟,即大家身边的“社牛”本牛。外倾型人善于与他人互动,能量来自与他人交往。
MBTI 测试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于 1943 年,只有 93个问题。经过近80年的发展, 现已有 200个问题。每个人在经过10多分钟的答题后,会拥有一个看起来与自己十分匹配的标签,它已成为一种更年轻化、时尚化的社交术语。
人们为什么会热衷 MBTI 这种人格测试呢?
人天生有认识自己的需求,只有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MBTI能帮我们了解自己,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比如P人,比起做完美的计划,更倾向于自由、随心所欲地完成工作,那就业时就可以考虑自由度更高的工作。
MBTI测试完,每个人都对应有一个标签人群,其性格描述是人群的普遍性感受,然后又带着一点与众不同,很有排面,很容易让人愿意对号入座。
人除了渴望了解自己内心,也沉迷于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同类,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
MBTI 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在赋予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予其群体性。人们通过 MBTI 测试能找到自己的同类,与相似的人互相交流,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群体中接纳自己。
比如在MBTI中占比最少的INFJ(内向,直觉,情感,判断),约占总人口的1-2%,在网络上讨论度却十分高。或许是因为INFJ较为独特的性格特质,在现实生活中“孤掌难鸣”,但通过MBTI,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中建立联结,增强自我认同感。
MBTI测试也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话题和交流的媒介,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对于有频繁社交需求的年轻人来说,若用爱好当话题,未免有点old school,即使想找个共同爱好也不容易。但 MBTI 不同,它看似复杂,却又比星座和生辰八字更直观,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既没有社交负担,又很有话题感。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也在玩MBTI,见到新朋友就会猜他是I人还是E人,如果还没测过就让他测测,测完还可以彼此比对下,有哪些相似的点,这一下延伸出很多话题。
MBTI 之所以能在 2023 翻红,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各类梗图的爆发。
有很多本来是不怎么玩这个测试的人,一看相关梗图,会忍不住大呼一声:哇,这不就是我么!他们里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测过MBTI,但已经能从各类梗图中得知自己的人格。

从某种程度来说,看梗图分析人格,可能还比测试结果更准。
MBTI 测试给了身处不确定性世界和不确定关系中的年轻人一些为数不多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它能受到如此欢迎也是情理之中。
人格测试虽然好玩,但MBTI只不过是一种测试方式,所得出的结果并不绝对。
测试强调的是固定人格特征和定值的命运,但人的性格和命运是可以后天完善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来扭转自身的人性弱点。“I人”也可以在人群中谈笑风生,“E人”也可能不爱说话。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灵魂都有他的光芒,我们不能被小小的人设困住。而且人格测试揭示的只是偏好,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人生当中玩的测试远不止这一种。
认识你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经典名言。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
究竟什么代表我?MBTI测试出来的类型能代表我吗?肯定不能,我们自己也知道这个外向内向是可以转换的。
那身体能代表我吗?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那我们这个身份呢?身份也是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了。相貌、想法、情绪能代表我吗?相貌会衰老,想法和情绪更是变化不定的。此外,还有地位、财富、名誉等。

佛陀对此进行全面审视后发现,所谓自我,比如以身体为我,以身份为我,以相貌为我,以想法为我,以情绪为我,以名字为我……所有这些和我们只有暂时而非永恒的关系。既然是暂时的,就不能代表自我本质性的存在。
济群法师说,“把这种暂时的关系当作永恒,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执著身体为我,就会害怕死亡;执著相貌为我,就会担心衰老;执著想法为我,就会和世界产生冲突;执著情绪为我,就容易陷入情绪,为其所控,成为情绪的奴隶。”
“人类的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我’的标签,就会对我们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一旦将‘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
佛法认为,“自我”是人类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不论身体、情绪还是外在的标签,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
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生命现象不存在,而是要纠正对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当我们彻底摆脱这些错误设定,才能看到心的本来面目,找到内心本自具足的觉性,这才是真正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MBTI测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打开更广阔的世界。但我们切忌将自我框定在短短四个字母中,任何类型的人格都定义不了自己。没有完美的性格,但有更好的你,人生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但要真正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唯有学习智慧文化,通过修行纠正对自我附加的种种错误设定,认清缘起假我的真相,才能从我执中真正解脱出来。


来源:一念慢生活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