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世界勤俭日---对万物的感恩和珍惜

一念慢生活 2023-10-31 13:39:21

说到“勤俭”,我们可能容易联想到“艰苦朴素”“省吃俭用”这些内涵,可能还有人会给“勤俭”加上感情色彩,等同于“吝啬”“抠门”。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勤俭”一直被视作中华民族的美德,代代相传。

而国际勤俭日的确立,号召全世界都能勤俭节约,应对日益危急的能源问题,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勤俭”,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共性话题和集体呼吁。

勤俭有对孪生子

一名感恩  一名珍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悯农》,脍炙人口,可谓勤俭品质的启蒙。

烈日当空,农夫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落在土地上,来不及润湿土地便已晒干。这样的农耕景象,即便是机械化生产的当代也依然可见。耕种,收割,加工,运输,售卖,哪一个环节没有人力的付出?哪一位劳动者没有流过汗?

我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一粒米带着我旅行,到田间,到作坊,到商场,到厨房。当我变身为农夫,变身为商贩,变身为厨师,我仿佛看见了米饭的前世今生。米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被冠以不同的名称,无论被叫做稻子、大米还是米饭,都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稻子不负天地不负农人茁壮成长,愿购买的人爱上它,愿吃了它能给人带来健康。我端起饭碗,细细端详又白又胖的白米饭,仿佛看见了每一颗都写着勤劳和祝愿。我夹起一小口,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想要把浓缩的美好都嚼出味儿来。米饭吃得一粒不剩,甚至连盛饭时散落在桌面的也捡起来吃掉。

因为看到了辛勤的付出,所以会格外尊重劳动的成果,会节俭不浪费。这样来理解“勤俭”的内涵,挺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每一样东西的产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都是天、地、人、物的因缘和合。当念及物力维艰,怎能不感恩所有因缘的参与?怎会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带着一份感恩心,视这些受用品为珍宝,在使用时有节有度,将其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勤俭的品质,可能就不再只是老生常谈,而是包涵着温度,是对世间万物的看见和尊重,感恩和珍惜。

仰仗勤俭的高山

让自己站出一种境界

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孔子赞叹弟子颜回是贤德之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安贫乐道,他人难以比肩。弘一法师的家中挂着一幅对联,其中上联是这样写的:“惜食,惜衣,非惜财缘惜福。”在佛家思想中,爱惜物品,不是因为吝啬财物,而是要珍惜福报。弘一法师曾说:“我们即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福从俭中来,高僧的节俭不仅是为了惜福,还要把福气无私地布施给大众。这样的境界,高山仰止。

对自己节俭,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大方,甚至九死而无悔,张桂梅老师就是这样的民间代表。在教育扶贫的路上,她不吝自己的身心,为大山的女孩杀出一条血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她耐得寂寞,守护正业,不把精力耗费在无谓的追求上,反倒以俭朴的物质生活滋养了富足的精神世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也可以说是精神内守、莫向外求的修行。节俭于物欲追求,淡泊名利,少欲知足,才有足够的心灵空间来承载高远的志向。精勤于精神追求,专注一心,才能穿透纷扰和喧嚣,抵达思想的远方。

莫让曾经的勤俭打水漂

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东西,都是靠勤奋得来,靠节俭守护。

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取的;如果我们扰乱秩序,就会再起硝烟。我们的生活资源充足,那是祖辈努力开发的结果;如果我们肆意挥霍,资源也会枯竭。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那是因为我们曾经善待它;如果我们随便糟蹋它,健康迟早离我们而去。我们内心安宁,那是我们不断奉行善行;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恶念,势必堕入罪恶的深渊。

没有无缘无故的因果,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一时勤俭不代表永恒,骄奢的顽习也许正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勤俭的果实。为了不让曾经的勤俭打水漂,也不让贪著占据心灵空间,我们就要在内心不断累积勤俭的力量,对治贪婪的念头及行为,直到勤俭成为我们的习惯,成为我们的性格,乃至人格。

当每一个人在勤俭品德的养成上卓有成效时,家庭乃至国家、世界,方有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福报。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