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参访寺院遇到出家人为何要尊称“师父”呢?

来源:灵隐寺 2022-03-22 10:18:50


在寺院敬香礼佛时,很多人迎面遇到出家人往往不知该如何称呼,甚至只好尴尬避开。其实作为游客,如果迎面遇到出家人时,只要肃立一旁,恭敬地合掌问讯(问讯即鞠躬),尊称“师父”(注意是“师父”,而非“师傅”)即可。

可能会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位出家人并没有直接教我什么啊,为何要称呼出家人为“师父”呢?

熟悉佛教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中,从最初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始建僧团,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随佛陀弘化,“一钵千家饭”的佛教出家生活就此展开。出家人相对于在家人,不仅仅是出离了世俗眷属之家,更是要放下自我、利益众生,以期早日出离三界之家、无明之家,圆满“出家”的究竟义。

在家修行也很好,为何非出家不可呢?

佛教也有在家弟子(即一般所说的居士),可见在家也能学修佛法,那为何要出家修行呢?《中阿含经》中的〈何苦经〉记载,曾有位婆罗门请教佛陀,在家出家的苦乐有何不同?佛陀开示说,在家人以不能增加钱、金、银、珠宝、畜牧、谷米、奴婢等为苦,出家人则以随贪、嗔、痴而行为苦。可见,在家人以五欲为乐,出家人以五欲为苦,在价值观上截然不同。

《大宝积经》里佛陀为郁伽长者举出一百则在家不及出家好的理由,如:在家多垢,出家无垢;在家堕落,出家拔堕;在家多忧,出家无忧;在家多怒,出家多慈;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在家妻伴,出家心伴……家即是“枷”,出家亦即出“枷”,为了尽快解脱生死烦恼的枷锁系缚,需要出家修行。所以《中阿含经》云:“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出家仅仅是为了自利吗?

以上所比较的在家出家的区别,更多是从利于修行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出家的目的还不止是要了脱生死、出离三界,更为了弘法利生,警世导俗,令佛法久住世间。出家人的生命目标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自觉,通过修学佛法让自己断烦恼;下化众生是觉他,慈悲利生让众生都能够断除烦恼。如此自觉觉他,正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出家菩萨!

就以佛陀的十大弟子来说,无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还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他们都各有专长,为世人所熟知和礼敬,协助释迦牟尼佛转法轮、度众生,贡献良多。而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更是在佛陀灭度后结集三藏、领众修行、传承法脉,对佛法流传后世居功至伟。因此,出家非但不是消极厌世、逃避责任,反而是通过持戒离欲以出世、发愿度众以入世、实践愿行以化世,承担起了住持佛法、利益众生的更大责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灭度后,弘法利生的重担都落在了僧宝身上。时至今日,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仍能够听闻佛法,依教修行,乃至见到佛像僧衣,种下将来得度的善根,都仰赖历代祖师大德,乃至一切出家人住持正法的苦心。即便是暂时并未对佛法生起信心的一般游客,寺院清雅的环境、悠扬的梵呗、庄严的殿堂与圣像,也总能令日日在尘网中追逐的疲惫之心获得片刻安宁,这些又何尝不是靠着出家人在道场的坚守呢?出家僧宝既然是与佛宝、法宝并称的三宝之一,“师父”之称当是恰如其分的。

今日适逢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恭迎|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出家之相成就无上菩提,这也正是对出家人崇高地位的一种证明。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共同来学习、了解出家的殊胜功德,就是为了能够发自内心地对出家人生起恭敬之心。应当知道,毕恭毕敬的一句“师父”,不仅仅是对某一位出家人的尊称,更是对僧宝的皈信,其含义不可谓不深!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