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这位菩萨笑呵呵的,在笑什么呢?

南普陀寺 2022-10-07 21:54:59

在中国的大丛林里,步入天王殿就能看到身着袈裟、袒胸大肚的弥勒菩萨含笑相迎。细细端详,这尊佛像双耳垂肩,屈膝赤足,真诚的笑容极富有感染力,让人看了便生起欢喜心。

弥勒菩萨的微笑下,潜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中,后来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圆寂后,他上生“兜率天”,在内院修行、说法。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未来,他将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于龙华菩提树下成佛,化度众生。

在大部分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弥勒菩萨的化身像,原型为我国五代梁朝时的“布袋和尚”契此。相传这位契此和尚圆头大耳,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其常背一布袋穿行于街巷乞食,传法劝度,一生功行异乎常人,给人们带来欢乐,消去烦恼。在圆寂前,布袋和尚坐于磐石之上并口出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在如今的阎浮提世界,弥勒菩萨教化众生成佛时,不是舍身苦行,也不是严厉的呵斥,而是凭借“善权方便安乐之行”。《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说弥勒菩萨“本为菩萨时,常施一切乐,不杀不恼他,忍心如大地。”由此可见,弥勒菩萨的微笑,蕴含以下三点人生智慧:

忍辱

弥勒菩萨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并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

弥勒偈语曾说道: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弥勒菩萨不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还经常劝人要学会忍辱。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学会忍辱,不仅能够提升人格修养,而且还会有助于道业成就。

宽容

精神开阔,心量宽大,含容一切,这通常是弥勒菩萨所展现的宽厚形象,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宽容别人并不是表明自己的无能与软弱,而是表示一个人的慈悲仁爱和大无畏精神,即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能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牺牲自我。

弥勒菩萨有首《插秧偈》说:

“手揑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歌就是以农夫插秧劳动这一后退是向前的动作,来启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当多对别人怀有宽容之心。特别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应当学会谦虚退让。很多时候,对人宽容也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乐观

相传,弥勒菩萨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和尚作为一位出家人,四海为家,无产无资,只有一只化缘用的布袋随身携带。这只可容纳万物的布袋,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从不离身。所以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为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贫乐道,所以能够“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可见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应当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态,不被物质所累。

弥勒菩萨端坐山门,眉目舒展,喜气一身,他的悲心止不住他的笑容。他运用了佛法四摄中的“爱语”来接近众生;而众生也因为他慈悲和蔼的态度,对他亲近和归化。弥勒菩萨修尽六法门,尽数消除世间人的烦恼困苦,化解执念,以度世间众生。

我们应该学习弥勒菩萨和蔼的风度,自己也欢喜,别人也欢喜,在欢喜豁达的心境中,放下执念得清明境界,证道入无余涅槃。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