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东南佛国高僧列传——晋代、南北朝

灵隐寺 2022-07-12 10:26:21

高僧,指佛教中德行较高的僧人,即在译经、义疏、神导、修禅、尊律、修身、诵经、积善、弘法、唱导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僧人,后人称之谓具有“十类德业”者。随着佛教的发展,后亦泛指德高望重或著名的僧人。

杭州于唐、宋时,佛教兴盛,佛学研究风行,佛门人才荟萃,在各寺僧侣中涌现出不少著名佛教学者和行道高僧,还出现众多诗僧、画僧,名闻一时。“东南佛国高僧列传”中所列高僧,都见诸于史书,或开山行道,或著述弘法,或对佛教弘传作出贡献,或对佛教发展有所建树,均被列入,其事迹也都从各类志、史记载中选取取。

晋代

▲理公之塔

慧理

慧理,西印度僧人,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于咸和元年(326)在灵鹫峰下龙泓洞前建灵鹫寺,咸和三年(328)创建灵隐寺,又于咸和五年(330)创建下天竺翻经院(即下天竺寺),为灵竺开山祖师。

据《灵隐寺志·开山卷》载:“慧理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

又据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慧理在杭先后建有十寺。现灵隐龙泓洞的理公塔为历代纪念慧理的建筑古迹。据传西溪石人岭下的夕照庵为慧理晚年退隐之处。

竺法旷

竺法旷,江苏邳县人(326-402),俗姓皋,祖籍“月氏”。自幼寓居天目山南于潜,父母去世后,从竺昙印为师。因为对般若经典有疑,后远游名山求法,并随印度高僧大德宗师西行,在敦煌译经弘法。共译有大乘经典一百七十五部计三百五十四卷,其中有《光赞般若波罗密经》、《正法华经》等,人称“敦煌菩萨”。求法返回后住西天目山石室诵经修持。

东晋简文帝闻其名,曾派堂邑太守曲安问其起居,并咨以“妖星”事;竺法旷答:“天下任重,万机事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惟当勤德政以弥之。”继之梁孝武帝邀其赴京,以师礼待之,并命住持长千寺。东晋元兴元年(402)圆寂,寿七十六。

支遁

支遁(314-366),东晋诗僧、佛学家,本姓关,字道林,世称“支公”、“林公”,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年轻时隐居浙江余杭山中,二十五岁出家,后入嵊县剡山。晋哀帝时应邀至建康(今南京)讲法于东安寺。受名士王濛、殷融等赏识,曾在吴地建支山寺,旋住灵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栖光寺。三年后返剡山寺,他“每年讲肆,善标宗会”,以好谈玄理闻名。常与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论《庄子·逍遥游》,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他对《般若经》很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他撰有《释即色本无义》等书均已散佚。关于禅学,曾撰写《安般经注》等。相传他主张顿悟,现存二卷《支遁集》系后世所编。

支遁后隐居余杭山间,研究《道行般若经》、《慧印三昧经》等。圆寂于东晋太和元年(366)。

南北朝

智一

智一刘宋时(420-479),他在南天竺灵山(下天竺)修行,“精守戒范”。能啸聚猿猱,人称“猿父”。现遗有“饭猿台”、“呼猿洞”与他有关。

昙超

昙超(?-492),河北清河人,俗姓张,于齐建元末年(约482)来钱塘灵隐传法修行;“每一入禅,累日不起”。后在玉泉建净空寺(俗名玉泉寺),弘法修禅,于齐永明十年(492)圆寂。

慧集

慧集(?-505),浙江天目山人,十八岁出家,在乐林山随慧基学法,后遍历名山参谒各地名宿,精通经、律、论三藏。梁武帝曾邀其入京讲法,于天监四年(505)在回天目山途中病逝。著有《毗昙大义疏》十万余言,留传后世。

宝常

宝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齐时云游来浙,在钱塘(今杭州)西马塍望佛桥插竹为精篮(即后来的东林寺),宝常禅师在此诵经弘法。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