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袁了凡说为善,如果不明理,你认为在行持、在积善,其实是在造孽。买鱼放生不是积善吗?可能在造孽。与人为善不是积善吗?可能在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你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人生会遭遇更多恶的果报。
原文: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何谓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中峰是元朝的一位高僧,也是一个开悟觉醒的得道高僧,中峰禅师。我前几天在朋友圈还发了几首中峰和尚的诗,写的很究竟。
儒生问中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这也是生活中会看到的一些现象。我们觉得哪有因果报应?你觉得根本就不公平,或者那个全是骗人的。
儒生说,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其实这句完整的话是道家一篇很经典的文章《太上感应篇》开篇讲的,“福祸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切福祸都是你自己感召来的,而且它如影随形,片刻不离开你。
儒生问中峰和尚,我们发现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明明这个人很好啊,可是他命不好;明明这个人很恶呀,可是他过得很好,所以佛法说的是错误的,或者《太上感应篇》是错误的,或者圣人之道是错误的。看中峰和尚的回答。
原文: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说,凡情未涤,正眼未开,你们是肉眼凡胎,正眼可以认为慧眼、法眼,你没有般若智慧就看不到问题的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你会把善当作恶,你会把恶当作善。比如乡愿、就是老好人,我们认为老好人是善。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老好人是恶。你的理解完全相反,对吧。
中峰讲,不憾己之是非颠倒,你不说是自己没有把是非搞明白,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反而去说是老天爷不开眼吗?
原文: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这些人就问中峰和尚,善和恶怎么会相反呢?明明这个事是善的,那个事是恶的,怎么好像还能认错吗?
原文:中峰令试言。
中峰让举例子来说。
原文: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骂人肯定是恶呀,敬人肯定是善啊。怎么会未必然呢?我们以前讲过,是你骂人是出于什么心?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领导,你对所有的员工都是很礼敬,员工犯错了,你也不指出他们做的不对的地方,你也不会去指责,就是一副老好人,你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敬人礼人;但你背后的心可能是,我得让别人都说我好,公司有什么机会大家都会选举我,我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或者职务;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司又不是我的,他们出了错,干嘛得罪他们呢,我只要领着我的薪水就行了。敬人礼人,你要看背后是为什么去敬人礼人。
詈人殴人,你是公司领导,对员工劈头盖脸一顿痛骂,但你是真心为他好,你是恨铁不成钢,你是真心觉得这个员工他太可惜了,他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你是真心希望他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你是什么心?你是为他服务的心。
你这么样去做是真心希望公司好,希望集体好,希望大家都能够丰盛富足。虽然你很严厉,虽然觉得你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可是你的心是慈悲之心、是一体之心,这个时候,骂人是善,敬人是恶。
所以,不看行为,看你背后的起心动念。
老好人、乡愿对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他对别人好是从行为上。比如,张三是个老好人、好好先生,李四有一天跟他说帮加个班,家里有事得早点儿走。其实张三也想早走,张三也有事,但是张三就是张不开嘴,怕李四说他不是一个善人,怕李四说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委委屈屈的帮忙替加班。张三一边加班一边不痛快,从行为上他好像是善,从心地上他是恶。
道、良知、心,感应的是你的心,不是行为。你好像在做善,其实在造孽。所以这就是中峰和尚说的,凡人慧眼没开,看不明白。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你很清廉是行为上的,你内心可能贪婪的欲望被你死死地压制着,只是没把它表现出来,你只是害怕,怕法律、怕被发现,不敢去拿,其实心里已经拿了一万遍了,这个就是恶。不看你做了什么,而看你起心动念。
贪财妄取不大好举例子。你杀富济贫,把富人的财富拿过来分给穷人,如果你的心确实是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你把少部分人的财富分给大众,好像是恶,其实是善。不是看行为,看你的起心动念,就是中峰皆谓不然。
念,就是我们讲的种子法则。一个种子,最强烈的、能让它生根发芽的是,你的动机和情绪。你做这个事是什么发心?所以中峰说,未必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