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积善之方》,怎么做才能真的积福报。
《积善之方》就是“知行合一”。你听完《了凡四训》讲解之后会发现,它就是我一直讲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你能更笃定。《了凡四训》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袁了凡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这个,用一辈子来论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然后,命能改成什么程度。
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后一句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就是积福报。你的福报会有馀庆。馀庆,福报让你这一生享用,享用不完的让你的子子孙孙享用。怎么子子孙孙都有这个福报呢?你怎么知道你儿子的儿子,不是你再来呢?你怎么能肯定呢?你的福报,可能就是你作为你的子孙又来了。袁了凡后面举的例子里面都有啊。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的“恶”,你这一世没有承受完,会在下一世,可能再世为人继续来承受它。所以现在积善,不光是为自己,还为了你的子子孙孙。
原文: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袁了凡就举个例子,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叔梁纥是孔子的爸爸,在69岁娶了18岁的老婆,昔颜氏之女。孔子的姥爷在决定将女儿嫁给叔梁纥的时候,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就是往上追叔梁纥祖宗十八代,看看这一支是怎么来的。
古代科举,考秀才、考童生是要在考试的卷子上标明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向上追五代。现在,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爷爷的名字,更不用说曾祖父、高祖父。古代考生都是知道的,因为考试必须写,不写没资格参加考试。在科举的时候,就已经从祖宗开始查了。现在,尤其是体制内的,如果你犯事,你的孩子会受影响,他可能不能当兵、不能考编。
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想让你、你的孩子,嫁的好、娶的好,就要知道这个人将来命运如何。她长得很漂亮,但是如果将来命很惨,就跟着一辈子遭罪了!
现在,你会知行合一,也不会跑偏。比如孩子找对象,自由恋爱,也没兴趣去历叙对方祖宗,对方也不让查,你只要会知行合一也不会跑偏。你在谈恋爱、结婚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知行合一的,就不会跑偏。如果跟着人欲走,因为感动、嫁了,因为同情、嫁了;因为你觉得一定要把对方拯救过来,最后你发现自己掉入地狱了,因为你根本拯救不了……这样你都没有知行合一。
历叙叔梁纥的祖先,推知子孙必有兴者。子孙的兴到什么程度?直接生了孔夫子。生个孔夫子之后,这一家族现在都了不得,这就在阐释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原文: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在称赞舜。舜是二十四孝之首,感天动地。我们讲舜的孝,讲了好多次了。孔子说,舜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为了说的更清楚一些,引用一下孔子的原文,出自于《中庸》,把它说全,你就知道“德”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
《中庸》里讲子曰:“舜其大孝也与”,舜是至孝、最孝的,二十四孝之首,舜大孝。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舜因为是大孝,所以他良知是极度光明的。一个人良知光明,首先是孝悌。舜是一个良知极度光明的,所以他是圣人之德,就是孔孟之德,所以他最后是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你也可以认为舜是个逆天改命的人。
舜出生很平凡,父嚣母顽弟傲。舜的父亲瞽叟是一个瞎眼的老头,后妈是一个很嚣张跋扈的人,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是一个很傲慢的人,他们数次要置舜于死地。舜的出身很一般、平头老百姓,可是最后他是禅让制的第一人。尧开启了禅让,中国禅让的第一人是舜,跟尧非亲非故的,当然,后来舜是尧的女婿,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但是在嫁过去之前,两人非亲非故,结果舜最后得到了天下,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所以,舜的改命、袁了凡的改命,必须是圣人之德。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