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教义新诠 > 正文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一)


这意味着卫仲达有很多恶念,自卑、焦虑、羡慕、诅咒、欺骗……这是能说出来的;卫仲达没说出来的、也没做出来的念头,肮脏垃圾、猥琐卑鄙、见不得人的那些念,不待犯也,虽然没有做出来,可是这些念多了,就是《易经》讲的“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这些一个一个的念,虽然无所谓,可是它是一个一个的小恶,你没有把它去掉,最后它积累到“罪大而不可解”——《易经》。所以,你的人生是你念念叠加出来的。你的信念系统就是你人生的底片,你有什么样的信念系统,你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为什么要让大家破一切念,就是你让自己来到无念,这样从根本上断绝恶念。所以你看大和小,不在于你做,而在于你的起心动念。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因为卫仲达的恶念堆满了整个房间,反而重量不如善轴的重量大,善轴就像一根筷子那么粗。卫仲达就很好奇,这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就这么有重量?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卫仲达的一篇奏折。心怀天下,你心里装着越多的人,你越是为更多的人谋福利,你的善就越大;你装的全是你自己,你的善就越小。这篇奏疏就一个善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善念,是心系天下苍生的一个善念,顶盈庭的恶念。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卫仲达说,自己虽然向朝廷谏言了,可是朝廷没听,依然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于事无补,对我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袁了凡就进一步在讲,善和恶在于起心动念,不在于具体做了什么。比如说你上疏建议,就是把你的想法告诉那些能决定的人,即使没被采纳,你已经给自己积了无量无边的福报。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还是你心里装多少人。心里装多少人,不是你能假装出来的,是你良知越光明,自然会装的人越多。慢慢的都是这样的。我刚开始修的时候是为自己,我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健康、财富、情感、孩子,不断致良知的过程当中,发现越来越有一体之仁,越来越慈悲,越来越心怀天下,这个时候心胸被扩大了。这个扩大是因为不断的致良知,自然就大了。


如果你想让一个善念顶一万个恶念,那么就致良知吧,只有这一个办法。大和小,大善和小善在于起心动念。

原文: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何谓难易,哪个善是难的,哪个善是易的?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这是孔子说的,如果你要仁,先难而后获。孔子原文: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怎么能获得仁?先难而后获。在你巨大的痛苦当中、情绪当中,化烦恼为菩提,致良知是最大的、最快途径。为什么说不要怕苦难,不要怕痛苦,不要怕烦恼,不要怕情绪大?因为这是好事,你赶快穿越它,就是格物致知,然后把它变成菩提,这个仁就有了,菩提就是仁。


孔子讲的是修心,袁了凡把它变成了做事也可以。你能做到后面袁了凡说的,也难能可贵,但只不过孔子说的先难而后获,指的就是格物致知。

原文: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江西有个姓舒的老先生,把两年的束脩,就是两年教书的收入,代偿官银,就是救了别人,全人夫妇。这个就很难了,他两年的工资所得。两年如果一年10万,两年20万全部拿出来,成全了别人,全人夫妇,就是让这对夫妻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平安归来了。


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邯郸姓张的一位先生,把自己十年的积蓄做了赎金,救了一个人的妻子。这也很厉害了,自己十年的积蓄,这是难舍处能舍也


孔子说的“先难”,指的是修心,不是袁了凡举的例子舍钱。当然,这是善举;但还是问你的发心,而不在于事情本身,舍两年或十年的钱财去做这个事,背后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如果你就是一个慈悲心、恻隐之心,那是积福报。如果你背后带着目的、带着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做这个事儿,那是造孽,看着好像是积福其实在造孽。


我们要不要学?知行合一。比如你要捐所有的财产,如果良知告诉你捐,你就捐;良知告诉你不捐,你就不捐,完全听良知的。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十)

(责任编辑:)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