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教义新诠 > 正文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八)

原文: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何谓半满?这个很重要,半善和满善全看心。《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里说的刚才这一段话。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易经·系辞下·第五章》   

马上就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阿斗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善,你不可能过得好;不积恶,你不可能覆灭。不足以,就是你的福报、你的善行不够,你不足以成名、你不足以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不足以就是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积善。包括袁了凡自己考科举,他不积善是秀才命,做不了进士;县令命,他做不了副部长;原来算的命就是个县令,在任3年半,最后他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长。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深陷困境、穷困潦倒或者一身疾病,是你积了足够的恶。善和恶是什么?看你的心。看你的心,是善心还是恶心。最简单的,你情绪越大、越多、越久,恶越多;你越清静、慈悲、爱、喜悦,善越多。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小人跟君子是相对的,跟大人是相对的。一个不明心的人,觉得小善没有用,弗为也。小善,一个念就是一个善,一个念就是一个恶,不殆行也。小人觉得一个善的念无所谓,所以他不在乎;觉得一个恶的念对自己也没有伤害,觉得也不用把它去掉;换句话说,他觉得一点点的情绪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伤害,所以他不把情绪释放掉。

比如,你只是有点不高兴,无所谓;只是有点胃堵着,无所谓。觉得胃堵就堵嘛,胸闷就闷嘛,不把它去掉,这是小恶,逐渐积累就变成了足以灭身的大恶。小恶小善还是不要看行为,要看你的发心。如果看行为,你可能把善当恶,把恶当善。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后已经没办法了,不可解就是你已经解不开了。最后有的人可能就在痛苦当中就离世了,一身的疾病走了,一生的遗憾走了,一生的不甘心走了。这种人有啊,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咽气了,死不瞑目嘛。所以《易》曰:“何校灭耳,凶。”何校是带着枷锁,灭耳是把耳朵给遮起来。把耳朵遮起来,眼睛没遮起来吗?鼻子没遮起来吗?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遮蔽了,就是看不见、听不见、还带着枷锁,凶。

所以,《易经》就是给你人生吉凶。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小恶,如果不去把它去掉,都会把你带往凶的一个境界。你人生想好,怎么可能呢?所以袁了凡引用《易经》的一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原文:《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尚书》说,就是商纣王,封神榜里的纣王,商纣王恶贯满盈。如贮物于器,就像把一个储物的容器给它装满了。比如你家里的箱子装满了、水缸装满了,已经装不下了,那就是罄竹难书呀,这个罪恶太大了,所以商纣王最后是灭身,最后自焚,最后国破家亡身死。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造的恶太多了,商纣王的罪恶封神榜里有很详细的演绎。

勤而积之,如果积善,你勤而积之,它就满了;积恶,你勤而积之,它也满。善和恶,你懈而不积,那就是半满,所以穷凶极恶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不会像商纣王,大部分人很平淡、很平庸、很平凡,积恶是懈而不积,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恶念;他可能就是乡愿,可能就是讨好啊、牺牲啊,并不是那种违法乱纪,反社会啊,所以呢,是半满就是半恶。半恶呢,过得平平淡淡,也郁郁寡欢,因为一辈子不开心不得志。此一说也,这就是半和满的一个说法。

往期回顾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零)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七)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八)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十)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一)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二)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三)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四)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五)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六)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七)

(责任编辑:)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